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阔步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路艳霞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70年弹指一挥间,北京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情韵悠悠,青春勃发,活力四射,文化事业发展日新月著。火爆的演出市场、不断出新的“京产”文化精品、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北京,不断破解着古都的“文化密码”,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展现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国首都人文形象。


70年走过,北京已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全国文化中心,已成为代表先进文化与凸显文化自信的世界文化名城,已成为充满创新精神和具有人文情怀的国际大都市。


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从未像今天这样充分,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


演出市场持续火爆


面对热情的北京观众,76岁高龄的以色列著名指挥家巴伦博伊姆在国家大剧院发出感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有这么多年轻观众来听古典音乐会,而且他们的观演素养非常高,这样的感觉真好!”

北京园博园将迎来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


在北京,几乎每晚都会有各类演出缤纷登场,音乐会、演唱会、话剧、歌剧、舞剧、相声、京剧,无论你的喜好是什么,总有一场演出能满足你的期待。北京演出市场有多火?这里的一组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明:2018年全市演出市场再创新高,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分别增长至24684场、1120.2万人次、17.76亿元,是2010年的1.6倍。而这意味着一年365天,每天有超过3万人在京城各处欣赏着67.6场演出,票房收入超过486万元。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北京观众的欣赏口味儿越来越“刁”。北京人艺话剧《茶馆》自1958年首演至今,已走过了61个年头,三代演员用700多场演出传承艺术、致敬经典,回馈观众观众也用最真诚、最质朴的方式给予热烈回应。即便是文化娱乐形式极大丰富的今天,每次《茶馆》上演,观众都会早早从四面八方赶来,排起足足有六七百人的购票队伍。人们对经典的热爱和呵护,可见一斑。


那些“小众”的高雅艺术,如今再也不是曲高和寡。2018年,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联合制作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长达五个半小时,剧组多达400人。这样的巨制能在中国上演已经创造历史,而台下座无虚席,人们将身心彻底融入舞台,更是令人感叹北京观众欣赏水平不一般!


受益于政府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旅游演艺成为北京演艺市场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京旅游演艺在全国知名度越来越高。2018年,全年旅游演出9651场,占整体演出市场的39.1%,观演人数增长7.9%,达到328.7万人次。历经锤炼的众多旅游演出品牌已形成,赏戏曲上梨园剧场、长安大戏院,看杂技就去朝阳剧场,听曲艺就奔德云社、老舍茶馆。文旅融合,为旅游演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北京巨大的演艺市场潜力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远道而来的世界名家名团。西班牙著名歌唱家多明戈说:“中国将可能拯救世界的古典音乐市场。”俄罗斯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几乎年年来北京,国家大剧院已然变成了他的“驻场演出地”。


北京演艺市场火热,其背后的政策扶持机制功不可没。北京市持续七年实施“北京惠民低价票演出补贴项目”,让更多百姓走进艺术殿堂。2012年至2018年,本市累计共有66个剧场申报补贴演出11349场,实际售出100元及以下低价票290余万张。原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认为,“惠民低价票演出补贴让更多百姓走进了剧场,培育了文化市场,使整个市场得以良性发展。”


针对演出团体的扶持机制同样具有创新意义。北京市现有文艺院团637家,其中92%为民营团体,面对排练场所供不应求的问题,北京剧目排练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在京文艺团体提供非盈利性排练场所,收费标准为每天200元至500元,这个价格仅相当于市场价格的一半甚至更低。


从剧场补贴再到剧目生产,北京文艺发展形成一套全流程政策服务保障,贴心、安心、放心,艺术家们只需心无旁骛地创作优质作品。


“京彩”文化惊艳世界


打造精品力作永远在路上。


近年来,“京产”文化精品屡屡惊艳于世界,它们传递着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将文化人不忘初心的坚守和坚韧,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

原创民族舞剧《天路》


今年6月2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台上上演的是国家大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随后公布的文华奖获奖名单中,《天路》摘得最高荣誉——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该剧获奖实现了北京艺术创作在文华大奖角逐中的三连冠,此前,昆曲《红楼梦》和评剧《母亲》曾荣获第十四届、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这样的成绩,在全国绝无仅有!


同样实现大跨越的还有北京的影视市场。1949年,北京共有电影院24个,截至目前,北京影院已有239家,银幕1675块,座位数22.99万个。2018年,全市放映电影309.5万场次,是1978年的9.7倍;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与1994年的0.5亿元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全国年度票房最高的5家影院中,北京就占了4家。电影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目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已实现每村年均固定放映40场,年均播放各类题材影片550余部、17万余场次,年均观影达到820余万人次。


北京制造正在成为电影界响当当的品牌,它以高昂之势迎接市场、历史的双重检验。2018年,北京地区生产影片410部,占全国电影产量的50%,其中15部影片票房过亿,《战狼2》《流浪地球》更是成为佼佼者。北京电影人站位高远、心胸远大,“影片要能够反映时代,让观众有休戚相关之感。光有带入感还不够,还要能打动他们的内心。”成功出品《战狼2》等影片,创造了一系列票房奇迹的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如是说。


1980年,北京电视节目仅有1套,2018年增加到26套。北京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发源地,电视剧发展更是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这里诞生了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第一部编年体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京产电视剧的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近日,《觉醒年代》《奔腾年代》《欢喜盈门》《燃烧》《警官王快乐》《新一年又一年》《海洋之城》《正青春》等16部京产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播出参考剧目名单”,占比全国第一。这些年来,《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芝麻胡同》《情满四合院》《破冰行动》《最美的青春》《归去来》《上新了,故宫》等一批优秀电视剧集和综艺节目,更是形成大剧风格、北京特色。编剧刘和平说,因为题材敏感,《北平无战事》起初无人敢接,七年里七次遭遇投资者撤资。关键时刻,是北京市委宣传部抛来橄榄枝,为该剧引入新的投资方。“没想到主管部门对作品的扶持能如此具体、细微。”刘和平深有感触地说。


北京文学以强力爆发之势,引发文坛强烈关注。2016年4月,北京作协副主席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2015年,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格非以《江南三部曲》、王蒙以《这边风景》获奖,北京作家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度鲁迅文学奖评奖,5位北京作家获奖。2018年度鲁迅文学奖评选,再度有4位北京作家获奖。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文联推出的“文学精品项目制”不无关系。4年来,先后有34个创作选题成功签约立项。作家徐则臣《北上》面世后广受好评,今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徐则臣坦言:“现在写作不是弄一台电脑写写就行了,有大量的田野考察要做,衣食住行花费很高,对我这样的作家来说,在创作上得到了资金支持,真的很重要!”培养文学新人、千方百计地将他们留下,北京走出了一条新路。老舍文学院通过举办青年作家培训班、小作家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批文学新人。北京作家协会成立小作家分会,以少年作家讲习班的形式,将文学植根于中学生中间。


公共文化温暖心灵


空中鸟瞰,一批国家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醒目地矗立于北京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正深入北京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全面繁荣的文化事业已惠及每一位市民,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

北京坊PAGEONE书店


图书馆遍及北京城乡,全市共有市、区级公共图书馆24个,馆藏数6777万册件,分别是1978年的1.3倍和4.8倍。截至2018年,全市各级图书馆更是高达5800个,比去年增加200个,图书馆已深入乡村、社区。全市博物馆179个,文物藏品463万件,是2008年的1.4倍。


全面激活公共图书馆资源,跨界融合、多方合作,北京做出了令人充满敬意的探索。利用古色古香的角楼建成的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脱离了综合图书馆思路,专以北京历史文化书籍为特色,建成为一座老北京的“记忆仓库”,多么稀缺的老北京研究图书,在这里都能寻得。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与北京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合作开办“王府井图书馆”,让传统书店华丽转身,美好的氛围和丰富的图书资源,让这里成为读者的心灵港湾。


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北京闯出一条新路。为积极引导民间力量投资博物馆事业,朝阳区通过每年投入200万元资金、成立博物馆联盟等多种方式,大力扶持区域民办博物馆发展,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为博物馆公益性活动服务提供经费补助。8年间,朝阳区总计发放扶持资金1600万元。


香山脚下、商业街区、居民楼前……北京的24小时书店成为这个城里最温暖、最动人的光亮,为每一颗渴求知识的心灵照亮前行的道路。三里屯商业区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备受欢迎,无论是冰雪来袭,还是大雨滂沱,都未曾阻挡住爱书人的脚步。读者刘直告诉记者,过去的一年,他正是通过夜读的方式读过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月亮和六便士》《追风筝的人》等。


在北京,美好的阅读场所不断涌现,光是去年一年,北京市新开办的书店就有260家。大量京外品牌书店选择“北上”,“最美书店”钟书阁开店不到20天迅速成为网红。这一方面是市民旺盛文化需求的体现,另一方面更是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实施的结果。百道网CEO程三国发出感慨:“北京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世界罕有。”2016年、2017年北京市财政连续两年,每年拿出1800万元,共扶持实体书店企业100余家。2018年,扶持资金达到5000万元,扶持书店151家。今年更是突破1亿元,扶持企业数量将超过200家。


有人有空间,北京的阅读活动生机无限。北京阅读季已持续开展9年,年均推广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每年覆盖和影响人群达1000万人次。北京市全民综合阅读率为93.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8个百分点;北京市居民年人均阅读纸质图书达11.74本,远超全国的4.66本。北京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阅读之城”!


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挖掘不可再生的空间资源,整个北京城都在行动。朝阳门街道27号院,是一家清静优雅的社区文化生活馆,它如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一样参与进人们的生活。四合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十个独立空间分别举办戏剧、舞蹈、音乐现场、艺术展览、文学、沙龙、工作坊、心灵美学等系列活动,成为社区居民乃至全城文艺爱好者的美好陪伴。家住附近的焦女士,在此住了几十年,她说,“以前这里是东城区工商联的办公场所,就觉得和我们有距离。”2016年,东城区收回这个小院儿,朝阳门街道申请将这里用作公共文化空间,焦女士眼看着这里一天天变了样,连高大上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都办进了小院。


老厂房焕发新活力


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加快城市更新升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市,正焕发出无尽的活力。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9.6%,比2004年提高3.2个百分点。


郎园的前身是北京医疗器械厂,如今,这里变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地,更被视为工厂遗迹改造的先锋。刚刚过去的几个月,西班牙的艾拉马利肯、俄罗斯的蒂木尔·穆斯塔基莫夫、波兰的钢琴家格热高什·涅姆楚克等纷纷到此演出。第八届郎园国际创意文化节也在此登场,从非遗匠人到二次元动漫,从传统纸艺到创意美食,持续至深夜的市集用丰富的文化体验点亮北京的夜晚。七大系列百余场活动,涉及电影、文学、戏剧演出、传统文化、阅读和创意市集……大时代的小生活,文化无处不在。

老厂房变身文创园


截至目前,朝阳区已有798、751、郎园vintage、莱锦、塞隆、E9创新工场等60余家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为文创产业园区,改造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形成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的“朝阳实践”。而在全市,现有腾退老旧厂房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莱锦、751、798、新华1949等园区,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同时以清新姿态参与进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


为鼓励老旧厂房的活化利用,本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允许临时变更建筑使用功能”来解决改造建设“审批难”问题,明确了有关申报办理程序,并明确在加强组织实施、加大资金支持、加强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


北京利用腾退空间建成21个园区,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孵化了开心麻花、华策影视等优质企业,并通过研究制定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等意见,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消费30多亿元。


腾退空间在优先用于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同样注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完备的文化配套服务。北京西二环和南二环路的交会处附近,有48间门脸房约200平方米,菜户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就藏身在这片门脸房的北端,今年“五一”前正式对外开放。图书馆、活动室一应俱全,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从此有了质的飞跃。


俄罗斯乌拉尔(北京)艺术展览馆地处丰台区太平桥路华源二里,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人口聚集的出租地下空间。太平桥村在整治疏解过程中创新思路,将清理后的地下空间出租给企业用于开办艺术馆,定期举办俄罗斯油画展、公益展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有效激活了地下空间“文化+”基因。


文化是生活之光,也是活力之源,既可微如萤囊,亦可熠熠煌煌。生活在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着文化,反哺着文化,更见证着它的日益壮大。


作者:路艳霞

内容来源:识政

图片来源:视觉新闻部、国家大剧院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祖国,生日快乐!

国庆去哪儿 | 北京全城展览游,看新中国70年!

国庆去哪儿 | 北京全城公园游,看新中国70年!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